历史上的龙胜百湾村,牛!
曾经龙胜到湖南的“官道”,途经百湾村,至今也有一些“石头印记”。
村民在向记者讲述“三鲤鱼”石碑的故事。
在百湾村中,竖立200多年的“田亩证石碑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道路弯弯的百湾村。潘志祥 摄
提起龙胜百湾村,知情的人都知道历史上它是非常的“牛”:过去,村庄坐落在“官道”旁,人来人往,车水马龙。但武官经过,必须下马,文官经过,必须下轿,都须步行过村庄。且该村还有“免死金牌”:永不交税,不派民夫。
的确,百湾村很有故事。
百湾村,隶属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,是一个行政村,分为蒙和韦两大姓,壮族。据记载,百湾村的村民祖先原籍系广西南丹人。数百年前,因兵荒马乱,被迫背井离乡,千里迢迢,迁居龙胜。
有意思的是,祖先选的定居点,是如今龙胜各族自治县政府旁的民族文化广场。
很多人知道,今日的龙胜,原隶属于义宁县。该县位于如今的临桂区五通镇,是桂林早就撤销的县。
乾隆五年,也就是公元1740年,当地成立“义宁县龙胜理苗分府”,衙门选址,就是百湾村祖先的居住地。
衙门的“通判”动员百湾祖先,沿龙胜至湖南的官道,重新选择定居地。
说实话,祖先们很有智慧:采用“挖土称重”的方式,选择了百湾。因为他们发现百湾的土地,在体积相近的前提下,相对其他地方的土更重,“土”就是命根子,“土重”也就是“重土”。他们觉得,这样的土质,适合农耕。
百湾,原是一片山丘,没有地名。祖先们从龙胜选址至此,经历近300个湾,故取名“三百湾”。
之所以选择此地,还有另一个因素:祖先饱受战火之苦,选择这里可远离战火或匪患。
1740年,距今280年前的一天,祖先们共18户,搬到了“三百湾”。
正因为说搬就搬的“大义”,当时的衙门决定:凡经过“三百湾”村的,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,且永不交税,不派民夫。
事实上,当时的衙门也履行了承诺。直到“民国”后,才没了这种“特殊待遇”。
为何现在又叫“百湾村”?
今年67岁的村民蒙家柏介绍说,20世纪70年代,政府大修龙胜至湖南的公路,“路重修了,湾就没那么多了,所以改名百湾村”。
但是村里的老人,以及很多乡亲,依然叫百湾为“三百湾”。
如今百湾村山清水秀,梯田旖旎,民风淳朴,有“最北古壮寨”之称,2017年底还被评为广西传统村落。村里依然伫立三块石碑。一块是田亩证石碑,立于乾隆六年(1741),碑石上记录着当时18户的田产证;一块是《蒙金屏等有无差粮项碑》,意指百湾村民及后代,无需交税;一块是三鲤拱手图石桥,上面雕刻着三只鲤鱼,村民从上面走过,俗称“一脚踩三鲤”,预示着出入平安。
遗憾的是,村口原本的“下马石”,因修路,失去了踪影。
可以说,“文官下轿武官下马”的渊源,赋予了百湾村特殊的历史文化,值得前去一看。
来源:桂林日报
关键词: